中国诗歌的精神与当代诗
董胜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作为诗人美学精神的载体,经受时间的考验在传播中产生社会反响,充分显示出诗歌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来自诗人的人格魅力和诗歌精神。
当代诗呈现出的景象异彩纷呈,层出不穷。在诗人们的笔下,一首首舒缓或是激荡、起伏,精炼、沉稳或大气的诗歌,组合成诗的国度多声部的交响乐。
汉语诗歌具有着三千年悠久的历史,诗歌体裁的探讨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梁诗人所倡导的四声、双声、叠韵,唐诗宋词和元曲也是深受其益的。汉语因其声调的抑扬顿挫,因其文字的象形和表意性,是适于抒情和表达形象的语言。诗歌还有民族的传统,由形象而成意境,由意境而成生命格调是中国历代诗歌的本质特征。
《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说首先内心之中要有一种感发,情动于中,然后再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是诗歌孕育的开始。
我们写作的目的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为读者所接受所喜爱,无论哪一种文学倾向的写作者,心里不能没有读者,受众面宽的作品一定有着质朴的美语言的美,有着令读者兴发感动的力量。
诗歌是个体生命心灵质地的提炼,是诗人人格的尺度,也是内心风景的展现。读者更愿意看到诗人将内心对这世界的情愫,艺术化地表现出来,由此从诗作中领略到浸润心扉的触动。
时代需要具有美学深度,体现时代广阔背景的诗歌;时代需要打动心灵的作品,需要真正优秀的诗人。中国诗歌所具有的精神更多地体现在诗人的作品中。本篇诗论,笔者试图从当代不同时期优秀诗人的诗歌发现中国诗歌的精神和美学传承,由此扩展我们的诗歌视野。
优美而深刻的中国新诗
中国新诗的发展从起初形式单一表达到表现手法多样化,都带着诗人们各自的艺术特征和美学追求。一些具有开拓性诗人更注重诗的内容,注重诗歌在揭示事物内涵所运用隐喻象征等表现手法,同时他们紧密联系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同人民和国家命运共呼吸,从而他们创作的诗歌的诗具有了深度具有了生命力,也富有美感。艾青、臧克家、穆旦、牛汉、贺敬之等前辈诗人风格各异的优秀诗章,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忱,他们的诗歌也为当代诗人树立了审美的标杆和尺度。
艾青同聂鲁达、西特梅克为21世纪三大人民诗人,在国际上具有崇高的声誉。他的诗歌关注人民关注人类的命运,他浑厚真挚的诗篇及其感佩心怀的诗歌精神激发后人热爱这片土地,热爱世界和平。
艾青的诗歌具有着朴素之美,也富有象征意味。他很擅长比喻,在诗作《树》《黎明的通知》《礁石》等都塑造了美的精神形象,在他看来“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为自己寻找确切的比喻,寻找切确的形容词,寻找最能表达自己感觉到的动词;只有新鲜的比喻,新鲜的形容词和新鲜的动词互相配合起来,才有可能产生新鲜的意境”。诗人无论早期《太阳》一诗“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谷/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们滚来”,还是归来后的诗歌《死亡的纪念碑》起始的疑问“这是一个葡萄架?/这是一个藤蔓?/这是一堆废铁/这是一些破烂/都不是,都不是/请你仔细看一看”,准确形象的比喻使得诗歌在写作这一沉重主题同时增添了表现力度。诗歌也是诗人生命力的体现,即便是长诗《古罗马大斗技场》开头几句以我们熟悉的蟋蟀相斗场面展开。在诗人笔下,比喻无论是活泼的、忧伤的或是沉静的,都有着深长的意味。
聂鲁达谈到自己的诗歌说,“世界变了,我的诗也变了。有一滴血在这些诗篇上将永远存在,不可磨灭”,诗人艾青对祖国的爱赤诚无暇,永不褪色。他在艰难岁月写下《年轻的城》等名篇,艾青以自己的耿直扎实的人格魅力和优美深刻的诗歌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诗歌写作者对某位诗人作品的喜爱,大都源自两个写诗的人有一种相近的气质和诗歌创作方向的契合。也正是这样的接近,真正的诗歌打动了后来者,并一次次激励爱诗写诗的曾经的少年,一遍遍读诗,挣扎地从废墟中站起来,勇敢地向人生的开阔地奔去。
十五岁开始写诗的我,30年来仍然对早期影响我诗歌创作的诗人李瑛有着深深的感情。他的那组发表在1988年《当代》杂志的诗歌《长江魂》,其中的两句诗“看 这就是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生命比大江更久长”成了我在1995年完成的300行组诗《沱沱河的思念》的题记。也是从少年时,我对写长江黄河漂流勇士的诗人产生了好感。
李瑛是一位部队诗人,更是一位人民的诗人。他在小诗《露珠》这样写“像举着一只只清澈的酒杯/像握着一盏盏发光的小灯/哈。是谁琢磨了一夜璀璨的水晶/像满山满树充满光明/南方的露珠是又大又亮的/南方的露珠是脆又小的/人说变成它们的是满天眨眼的星星/可以了解这秘密的/只有我们夜巡的哨兵”,这首充满童趣和美好意味的小诗,显现出诗人深刻的观察力和美妙的想象,恰如其分的形象令人怜惜又留恋。
诗人李瑛深情地爱着祖国的山河,他的许多诗歌以质朴浓烈的情感打动我们。他在诗歌《野草》写到“除了植物学和羊/没有谁知道它们的名字/大地上无处不在的野草/它的形象是火焰的形状/在狂风骤雨中生长”,“它不认识怯懦/它有泪腺却从不哭泣/它的叶脉中流的是/用来酿造乳脂和牧歌的血/就这样,它以/爱、勇敢和野性的方式/歌唱/把生命献给世界”,野草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坚韧不拔的性情,这样触动心灵的诗行,读者怎能不激发出对生命的热爱和期望。
曾为军旅诗人的王耀东也很喜爱李瑛的诗歌,研磨了几十年。潜移默化中,王耀东的战士诗、乡土诗佳作纷呈。他的乡土诗融入了情感想象,融入了美的精神。呈现出乡土上的心灵的悲欢离合,忧伤、欣喜与期待。
他在《这样才能体味到小麦的感觉》写到:最动人的时刻 是小麦/表达自己丰满感觉的时候/它能光芒四射 用自己金色的胴体/穿越视野,小麦在天地间生长,与云朵和农人做伴,小麦目睹农民耕作的艰辛,小麦仿佛也有着和田间地头的劳作者一样的心事。诗人接着写:
“小麦 它不以受挫而气馁/忍着猫头鹰的蔑视/躲避田鼠的挑战 曾同冰雪谈判/储藏直到深邃
依着天空 它曾在/白雪下做梦/一旦醒来 它的根/早穿过蚯蚓的温床/掏空了冬天的脑袋/向着春天扬眉吐气
不要问我 它的头颅/为何有令人惊叹的轩昂/不要问我 它的记忆/总带着太阳赶路/它最珍惜光阴/不等有星坠的声音/就成熟起来占领夏季
中国乡土诗歌的艺术魅力在这首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王耀东的诗歌不是表面化的乡村事物,他的诗歌能够通过淳朴的场面散发出乡村的内在诗意。农村田园诗有广阔的历史背景,他能够在日常生活化场景,发现并揭示那些摆脱了表面化的深层次美感。
王耀东创作的乡土诗《接近土地》《乡事》《天问》《清晨,河边的世界》等等新颖生动,真挚而深邃,他的乡土诗呈现的乡村景物富含美的深意,耐人寻味。
诗人发现题材并洋溢着真情和美感表现出来,来自写作者的真性情真本事。雷抒雁《掌上的心》《会说话的草》、峭岩《烛火之殇——李大钊传》以及桑恒昌的组诗《写在雪线上的诗》等因诗人灼热的情感一遍遍打动读者。
屠岸先生说,对于诗人来说,微不足道的一点事实就是基准,是走向未知的无穷世界的出发点,在那个世界里,许多有意义的事物像彩灯一样地闪耀着光芒。诗人艾青及其他前辈诗人在热爱的土壤绽放出充满生命力的诗歌精神。
血液里的精神传承
中国当代诗人取得的成就斐然,吉狄马加、西川等诗人作品在国际上产生影响。诗人们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题材,表达出自己理解的深度,无论怎样写,都是写人的心灵,写诗人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感触和把握。外部世界在诗人内心所引起的波动,以及内心世界在外部所找到的相对应的形象。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境界也体现出诗人的精神气度。
在我少年时接触诗歌时候,我对朦胧诗印象并不觉得难理解,我能够背诵江河的《纪念碑》以及北岛、舒婷的几首代表作,我也很喜爱军队诗人的诗歌,当年还是青年诗人的曹宇翔、刘立云的军旅诗闯入我的心怀。
记得我最早是从《86年青年诗选》读到刘立云的诗歌。他近年创作的长诗《上甘岭》,志愿军将士们英勇壮烈,战争难以想象的残酷,从他的诗歌中能充分感受到。读这样的诗歌,会让你油然而生对最可爱的人深深敬意和来自心底的疼痛和怜惜。
刘立云军人的视角更贴近于热血士兵,他的诗歌有着滚烫浓烈的情感。《在欢呼的人群中》的“他在寻找赵山西、钱山东、孙河南”,“他要把他班里的兵都喊回来”。诗人写排雷士兵的《歌》这首诗,有着我们在电视前看到的一幕,“他们在唱歌,他们像席卷的波浪一样/像一阵阵风一样/手拉着手,在排尽地雷的山坡上/反复地走,反复地歌唱”,而我们看不到的是“他们要把聚集在生命中的/力量、胆魄、忠诚/把像岁月一样饱满,像江河一样/绵延不绝的血,喊出来/,而“我”知道他们喊的其实也是“他们的旗帜,号角和飞翔的子弹”。让读者心里难过和震动的“还有他们的一面面纪念碑,一只只塌陷的鼻子/聋去的耳朵 ,一双双截去的手/一个个用拐杖支撑的残损的躯体”。
刘立云的许多诗作都有着鲜明的主题,他的诗歌既含蓄又明朗,不乏充沛昂扬的想象,《去风中听万马奔腾》《他们的名字》等荡气回肠的诗呈现出浩气长存的精神境界。
诗人杨克《我从一颗石榴里看到祖国》一诗为读者所熟悉,他善于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伟人的一生,如《孙中山》这首诗由在异域餐馆镜头感的切入,主人公“从香山翠亨村走出的农家弟子/下东瀛、赴檀香山,伦敦蒙难/漫游的普罗米修斯”,我们从诗中看到了历经艰难的先行者得知武昌首义成功的惊喜。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着手医治东亚病夫/故国早已千疮百孔 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第二乐章无尽的慢板/损耗了他的身体,积劳成疾”,诗里虽然没有写具体事情,读者容易联想到孙中山面对现实的重重困难毫不退缩鞠躬尽瘁,“伟大的先行者 在奔忙中走完仓促的一生/最初的新国家轮廓 一个未完成的梦/明亮地从绝地中缓缓升起”,诗人以镜头感强的语言表达,拉近了读者同人物的距离,回溯以往历史的艰辛磨难,我们心中依然是先行者伟岸的形象。
在另一首《孙文纪念公园》,诗人突出人物特点,以刻画形象入手,另有一番感受,诗歌是这样写的:嘴唇紧抿 拄着拐杖的双手骨节铮铮/不倦地凝望 南方的家乡/他曾挥戈北向/这个一生滔滔雄辩的演说家/缄默不语 辛亥那年/他扬手 咔嚓剪掉帝制/可乡亲/依然以古老的传统/为他竖起纪念华表/蟠龙的根深蒂固的华表……
西川早期诗歌《虚构的家谱》《暮色》《我将回忆》,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特征,想象疏朗宽阔,象征意味浓厚。在《杜甫》这首诗歌开篇概括了伟大诗人一生,“你的深仁大爱容纳下了/那么多的太阳和雨水/那么多的悲苦/被你转化为歌吟”,“在两条大河之间,在你曾经歇息的乡村客栈/我终于听到了/一种声音:磅礴,结实又沉稳/有如茁壮的牡丹迟开于长安/在一个晦暗的年代/你是唯一的灵魂,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为后人所敬仰,“美丽的山河必须依赖/你的清瘦,这易于毁灭的文明/必须经过你的触摸得以保存”杜甫的一首首诗记录下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记录下他的喜怒哀乐,一千多年的中国诗人杜甫在用血和泪写作,他历经疾苦磨难,他不绝望吗,他向往温饱和安宁,杜甫的伟大是他的心里想着更多的人,鲁迅先生“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诗评家陈超所说的中国诗人绝望中的激情在杜甫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千万间广厦遮住了地平线/是你建造了它们,以便怀念那些/流浪途中的妇女和男人/而拯救是徒劳,你比我们更清楚/所谓未来,不过是往昔/所谓希望,不过是命运”。杜甫不惧苦难的命运,他留下了闪耀千古的诗歌和诗人应当具备的担当精神。
林场长大的诗人李自国写这片土地的盐写森林也写海,写他关注的一切。他早年诗歌《神圣的盐》中写到“一代代 我们回首/发现所有的体液/都释放出你的价值和尊严/阳光使人流汗/诗歌使人盈眶泪眼/但最令人头痛的创伤/又用血捍卫你的不可侵犯”,日常生活里不可缺少的盐所具有的特征、品性,在作者笔下愈发清晰。诗人感受到先人为了生存为了好的生活披荆斩棘,他对这片土地的理解与爱也在抒写中升华。
诗人李瑛在《给一棵小椰树》诗里像是叮嘱一个孩子那样写到,“你根要加深、叶要坚韧/你该有盐的品格、礁石的硬度/在风涛前,你要勇敢/在迷雾里,你要正直”。由此,我们也看到了诗人们对盐所具有诗化品质的认同。
22岁时我在工厂就结识的诗人李自国,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对诗歌对热衷的领域的探索,他的诗歌气势磅礴,意象丰富,充满了激情。我很喜欢《你的名字在援建的路上疾行》,在看到诗作后禁不住朗诵了这首诗。自国兄长在朋友圈里写到“感谢多年未联系的诗人董胜声情并茂的朗诵。”诗歌是这样写的:
把你的名字写在手心里,攥紧/就是一座隆起的山脉,把你的名字/写在梦里,挥手就能采摘黎明的号子声声/把你的名字写入灾区每根绷紧的神经/只要有风雨,你的名字就是一面热血沸腾的旗
你的名字是一座校园落成后的微笑,被芬芳的花朵/写进五月的春风里,你的名字是留在工地上的/声声叮咛,被故乡的阳光写在做人的尺度里/你的名字是一次次大爱的传递。被山山水水/写在出征的号角中,你的名字是一根根钢筋/一袋袋水泥,就让龙门山脉引领你冲出夔门吧/冲出险滩,如同一泻千里滔滔不息……
诗人用充溢着想象力优美的语言,勾画出勤奋无私的建设者群像。诗人也把诗歌的美和他激荡心怀的美的情愫传达给读者。
自然诗人李少君的诗歌有着沉静的气息,也有着不断发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惊奇的一面。他善于敏锐地捕捉日常诗意,在《傍晚》一诗,“我”去叫在林中散步的父亲,“夜色正一点点地渗透/黑暗如墨汁在宣纸上蔓延/我每喊一声,夜色就被推开一点点/喊声一停 ,夜色又聚集围拢了过来”,这样的表达让读者产生在场感,那一刻心理的呈现同自然景物的变化真实而生动。
诗人在一些诗里写下的场景大都来自生活。或有深意或有情趣,在《西湖,你好》中,诗人在散步中,“我和对面飞来的飞禽相见一惊”,“松鼠闻声亦迅速窜进松林萱草”,四散而逃的禽鸟使“我”有着一个迫切的愿望“希望尽快认识这里所有的花草鸟兽/可以一一喊出它们的名字”,诗人这时候在读者中的形象也亲切起来。
在《我是有大海的人》一诗则写出了诗人的豪迈之气,李少君在海南的打拼历练是不是融汇其中。诗人的自信来自哪儿呢,“海鸥踏浪,海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沿着晨曦的路线,追逐蔚蓝的方向”,“巨鲸巡游,胸怀和视野若垂天之云”,大海上的壮丽的景观也在装点着闯海人的视野和梦想。
诗是感情的表达。真诚写作的中国诗人,无论是写军人写伟人写平凡的人,还是在描绘自然场景,都在写人和物的精气神。诗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你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并把这感受因地制宜不留遗憾地表达出来,我对写好诗歌是这样理解的。